第188章 迂回说服-《朕不吃这一套》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
    第(1/3)页
    朱厚照关于朝廷财政转型的设想,得到了众人的一致拥护。
    大明的财政收入,多年来一致都处于紧张之中。
    军费开支不足,军饷时常拖欠,官员的俸禄不高,也时常发生拖欠现象。
    这样的后果,就是武将和官员们积极性不高,    还时常动歪脑筋,想法捞钱。
    一般的士兵,也没有积极性。农民负担严重,或着逃亡,或着把土地投献到大户人家去,卖身为奴。
    种种弊端,    朝廷官员们都知道,皇帝也清楚。但是,    他们都没有跳出这个圈子。
    实际上,    这也是农业社会普遍存在的现象,是农业社会所能达到的极限。
    如果不改变农业为主的局面,这种现象就不可能根除。
    “解除户籍限制,是否……?”
    韩文说了一半,欲言又止。
    “朕知道,这个确实有些不同寻常。但是尔等要长远着想。新开辟之地越来越多,缺少大量的官员。胥吏为官,可以解决官员缺乏的燃眉之急。”
    “胥吏有经验,给他们升迁机会,可以吸引他们到边远地方去。否则的话,现有的官员,有几个愿意到边远、艰苦之地去?”
    “户籍制度,本来是想把人固定在土地上和行业上,但是这么多年以来,已经名存实亡。”
    “农民本应在家乡种地,但是没有了土地,    他在家乡还怎么活下去?只能逃亡到别处去。再限制他也没用,    清查逃户,    让他回乡。没有土地,回乡又有何用?”
    “生计没有着落,种地不能养活自己,还要赔钱,谁愿意当农户?”
    “匠户不愿意干本行,或者手艺不佳,不能维持生存,不让他干别的,非让他当匠户,他就只能逃跑。”
    “卫所的军户,很多人已经没有土地,还不让他干别的,怎么活下去?活不下去,或者逃亡,或者聚众造反。”
    “倒不如取消户籍限制,谁愿意干什么,就干什么。纺纱机、织布机推广之后,就会出现很多作坊,需要大量的工人。届时就可以从农民、匠人、军户中聘用。”
    “做工的人多了,腾出来的土地,可以给别的农民耕种。农民土地多了,也可以改善生计。”
    “做工的、经商的多了,生计好了,也就没人愿意把自己的土地投献给大户人家。”
    投献,其实是一种经济行为,很多时候是农民的一种主动选择,不一定都是地主的强制兼并。
    投献土地之后,一般有两个选择。
    第(1/3)页